阅读本文之前,诚挚邀请您先点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这样能方便我们日后持续为您推荐类似内容,同时也便于您参与讨论和分享。您的支持,是我们不断创作的最大动力!
文 | 谢贤生
编辑 | t
谈及婚姻,许多人认为它就是两个伴侣携手走过生活中的喜怒哀乐,彼此支持,在困难时相互依靠,一同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与起伏挑战。
上世纪,有一位女性,她在21岁时与丈夫结婚,但令人惊讶的是,她一生竟然守了长达68年的“活寡”。结婚之后到去世的岁月里,她只见过丈夫三次,而她对丈夫却没有丝毫怨恨。
展开剩余85%那么,这位女子到底是谁?她为何一生只与丈夫见面三次?
她叫张琼华,虽然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有些陌生,但提到她的丈夫郭沫若,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。
张琼华是郭沫若的第一任妻子。两人结婚时,郭沫若还只是个中学生,正值辛亥革命时期。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热血沸腾,渴望投身革命。收到革命消息的当天,郭沫若还毅然剪掉了辫子,象征着抛弃旧时代。
然而,不久后一封家书打断了他的激动情绪。母亲命令他回家,娶张家的女儿。对方是个知书达理、同样在读书的漂亮女孩。
1912年农历正月十五,郭沫若结束了繁琐的婚礼仪式,掀开了张琼华的红盖头。这时他才发现,新娘不仅长相平凡,还是个裹着小脚的女子。
结婚当晚,张琼华看到丈夫整晚都抱着一本《庄子》,两人就这样沉默度过了第一夜。第二天,父母知道情况后,催促他们圆房。
那晚,郭沫若将手中的《庄子》换成了《文选》,两人依旧没有交流,这就是他们第一次真正的见面。
次年,郭沫若远赴日本留学,留下张琼华与年迈的父母独自生活。
虽然郭沫若对张琼华感情平淡,但他的父母非常喜欢她。在老人眼中,张琼华勤劳贤淑,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,是难得的好儿媳。
郭沫若在日本期间,时常写信回家。每次张琼华收到信,都会一字一句念给婆婆听。可信中几乎没有提及她,这让她默默流泪。
后来,郭沫若在给弟弟的信中虽偶尔提到张琼华,但并无带她赴日的打算,还让她“勤勉无怠”,照顾好公婆。
郭沫若母亲多次劝他将张琼华接到日本,但他早已在那里安家,与日本望族女子左藤富子结婚。
郭沫若回国后,也未曾回家探望父母和张琼华,直到抗战期间才归乡。
1938年2月,郭沫若已是国民党厅长。听闻父亲病重昏迷,立即决定返乡。
父亲已八十高龄,母亲七年前去世,临终遗言叮嘱郭沫若务必善待妻子张琼华。
但郭沫若未曾知晓,抗战爆发后,他抛弃了日本妻子与子女。1939年元旦,刚回家一个月,他又与第三任妻子于立群结婚。
时隔26年,郭沫若回乡与家人团聚,欢声笑语中却未曾有张琼华的身影。
张琼华无怨无悔,结婚后一直勤勤恳恳,孝敬公婆,照顾家庭。郭沫若只在新房住过五天,但她仍把房间收拾得一尘不染,中央还挂着丈夫照片。
她保存着郭沫若从日本寄来的信件,一封封珍藏。
郭沫若见她如此,用诗歌和鞠躬表达感激,这让张琼华26年“活寡”的生活获得了些许慰藉。
四个月后,郭沫若父亲去世,他匆忙带妻子于立群和三个月大的儿子回家守丧。
张琼华不但没对于立群心生怨恨,反而将自己二十多年打理的婚房让出,自己搬到另一处小屋。
她买活鸡鲜鱼给于立群补身体,也疼爱其子郭汉英,常常抱着他,直到郭沫若一家离开。
离别时,张琼华提出送他们去嘉州城,这也成为她与郭沫若最后一次见面。
父母相继去世后,张琼华日渐孤独,失去了曾经的依靠,独自撑起整个家庭。
虽说郭沫若冷漠无情,但他在父母去世后,将自己继承的财产全部转给了张琼华。这笔家产保证了她日后几十年的生活。
郭沫若断绝了与张琼华的联系,而张琼华内心始终怀念着他。每逢秋季,她都会通过邮局寄家乡特产如咸菜、豆瓣酱到北京。
1963年,平日不曾外出的张琼华首次来到北京,希望见郭沫若一面。但郭沫若未亲自接待,而是安排秘书王廷芳陪她游览北京名胜,还送些布料和生活用品,随后让她回去。
值得一提的是,因祖产被政府收回,张琼华失去唯一经济来源,一度陷入极度贫困,只能靠卖小吃和手工艺品维生。
郭家人不忍她受苦,写信给身在北京的郭沫若请求帮助。最终,郭沫若每月给她寄15块钱,通胀时还会增加补助,以弥补对原配妻子的亏欠。
1978年郭沫若去世,张琼华于1980年离世。两人一生仅见三面:新婚时、郭沫若归乡时,以及父亲去世期间。
张琼华,这位活了90岁的女性,守了68年的“活寡”,心中始终将郭沫若视为丈夫。子孙们担心她健康,直到去世都未告诉她郭沫若早已离世。
她是一个坚强、忍耐、善良的女性,终生怀着对丈夫的深情,不计较得失,默默承担家庭责任,守护着那份属于她的爱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网前十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