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唐代大名鼎鼎的“神仙”吕洞宾,他留下的这首《明胎息》,其实并非什么玄妙法术,而是教我们普通人如何静心养神、安康度日的智慧,读懂了,受益无穷。
1. 密室静存神
【释义】找一个不被打扰的安静角落,让自己的心完全静下来,好好地休养我们宝贵的精神。
【启发】人上了年纪,最怕的就是心乱。今天担心子女工作,明天发愁孙辈学业,脑子里像开了个菜市场,嗡嗡作响,不得安宁。长此以往,精神头都耗光了,觉也睡不好,身体哪能好呢?吕洞宾告诉我们,要给自己找一个“密室”。这个“密室”不是说真要一间密不透风的屋子,而是指一段完全属于自己的安静时间。可以是清晨的阳台,可以是午后的书房,哪怕只是公园里的一张长椅。每天给自己半小时,关掉手机电视,不思不想,就那么静静地坐着,像一杯浑水慢慢沉淀下来。心静了,神就养住了,这比吃任何补品都管用。
2. 阴阳重一斤,炼成离女液,咽尽坎男津
【释义】身体里的“阴”和“阳”要平衡,不多不少,像天平两端一样稳当,人才会健康。后面两句是道家的一些比喻,核心意思就是通过调整呼吸和心念,来促进这种平衡。
【启发】中医常讲“阴阳调和”,这是健康的根本。什么是阴阳?通俗点说,动为阳,静为阴;热为阳,冷为阴;白天为阳,夜晚为阴。很多中老年朋友的毛病,根子都在于阴阳失调。比如,白天没精神(阳气不足),晚上一闭眼就胡思乱想睡不着(阴不制阳)。或者,身体畏寒怕冷(阴盛),心里却急躁易怒(阳亢)。吕洞宾的智慧在于提醒我们,要主动去“炼”、“咽”,也就是主动调整。怎么调?很简单:白天适当动一动,散步、打拳,把阳气升起来;晚上就早点放下杂念,泡个脚、听段轻音乐,把心神收回来。吃饭寒热搭配,待人处事不急不躁,这就是在调和阴阳,是最高级的养生。
3. 渐变逍遥体,超然自在身
【释义】当你长期坚持静心和调和阴阳,身体就会慢慢变得轻松通畅,精神也会变得超然洒脱,得到真正的自由自在。
【启发】人老了,常常感觉身体很“重”:腿脚重、脑袋重,心里装的事也重。这种“重”,是负担,是病灶。而养生的理想状态,是“轻”。“逍遥体”、“自在身”,就是一个“轻”字。我认识一位退休的王老师,以前浑身是病,高血压、关节炎,天天愁眉苦脸。后来他开始练习站桩,每天雷打不动一小时。他说,刚开始腿抖得厉害,心也静不下来,但坚持了三个月,奇迹发生了。他感觉走路轻快了,睡眠深了,连血压都稳定了不少。更重要的是,他不再为小事烦心,脸上有了笑容。他这就是通过修炼,把沉重的身体变得轻盈,把纠结的内心变得自在,活出了“逍遥”的滋味。
4. 更修功业满,旌鹤引朝真
【释义】把身心都修炼到和谐圆满的境地,人生的“功课”就算完成了,自然会达到一个很高的人生境界,如同仙人被仙鹤接引一般。
【启发】这里的“功业”和“成仙”,对我们普通人来说,不是指要建功立业或白日飞升。它指的是一种人生的圆满状态。年轻时,我们的功业是工作、是家庭。到了晚年,我们最大的“功业”,就是修好自己的身心,活得健康、活得明白、活得快乐。当一个人内心宁静,身体康健,不为外物所累,不为人言所伤,看世事通透,待家人温和,他就是自己人生的“神仙”。这种圆满,不是谁能赐予的,而是自己一点一滴“修”出来的。能把晚年生活过到这个份上,就是最大的成功,就是最美的“朝真”之路。
吕洞宾的这首小诗,看似玄奥,实则点明了人生至简的大道:先静心,再调身,而后方能得自在,最终走向生命的圆满。这份智慧,不在深山道观,就在我们一呼一吸、一念一起之间。愿我们都能学到这份清净法门,养好自己的精气神,把平凡的晚年,过成一首健康喜乐的诗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网前十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