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最近这出戏,够辣眼睛。外资说走就走,手机厂商、互联网巨头,拉着行李箱,转身就甩了一地尘土。莫迪的“印度制造”说得挺响,结果关键时刻,一个个投资商跟甩手掌柜似的,干脆利落撤退。看得人直咂舌,这不是自己把家门口的锅砸了嘛?
其实不是谁想走。要说当年,各路外资进印度的时候,谁没带点憧憬啊?谁能想到,2020年一场边境摩擦后,迎来的不是春风,而是冷面孔。中国企业首当其冲,签证卡着,APP封着,生意查着,罚单贴着。好家伙,企业账上一夜之间能被封,生意人看得心里直发毛。
不止中国企业吃了亏。英国的沃达丰,被咬出来五十亿美元的罚款,还甩出国际仲裁。仲裁赢了又如何?钱照样追着要。美国亚马逊也没占到好,连富士康本想在印度建芯片厂,补贴没影,计划黄了。你说这操作,是不是有点像请人吃饭,结果别人刚坐下,碗就被端走,还得给你付账单。
投资人哪有不精明的?谁会往火坑里跳?德国那些搞统计的机构一算,过去五年,中国在印度的投资只有3.4亿美元。年均不到7000万美元。2024到2025财年,外资来的钱缩水96%。只剩下3.5亿美元。二十年来最惨的一年。你要说“印度制造”还能走多远,真是个谜。
不过,这局面全怪外人吗?印度一边高喊“本地优先”,一边却离不开中国的零部件。你看手机、家电、电子元件,没哪个行业能真正甩开中国。手机行业尤为明显,名义上国产,骨头里全是中国货。没人供货,成本飙升,竞争力一天不如一天。说白了,今天的印度制造,和中国供应链拴着根线,断了就得失血。
有趣的是,外资撤离,工厂停工,失业率走高,莫迪政府这才着急了。俄国那边采访了一些印度的专家,意思很明白,这三届以来,最严重的经济困局。说到底,外头的投资和技术,哪样都离不开中国。莫迪嘴上说得硬,心里明镜似的。
印度外长还出来打圆场,说跟美国的关税战没关系,中印关系该好转还得好转。可真的是这么回事吗?多年前,莫迪就让手下赶紧联系中国,扫清障碍,这些事早就在做。等到美印关系一紧,动作反倒更快了。
中国这边其实也有表态,说两国加一起有28亿人,应该互为机会。莫迪会后也说了句“印中关系在发展”。话说回来,谁信谁傻。就这样的操作,印度真的能变脸吗?
西方智库倒是看得清楚,说白了,印度还是想靠自己当老大。钱和技术都要,限制和保护也不能少。你投钱吧,但要听我的,别影响我本地产业。这种心态,怎么可能让企业安心扎根?过去外资受过的伤,只会让人更谨慎。
你说这事讽刺不?印度制造离不开外资,可自己挥刀把外资吓跑。全球供应链讲究配合,结果非要搞单干。这不是瞎胡闹吗?没有中国的技术和投资,外资撤离,工厂歇业,老百姓失业。让人想起那句老话,搬石头砸自己脚。
回头看,莫迪这会儿急了。急什么?外贸冷了,外资撤了,国内经济顶不住,才转身想拉中国救场。可中国企业还敢回来吗?谁愿意再进同一条河里踩第二次坑?
网上有不同的声音。有人说,印度够能耐,总想着一口吃成胖子,结果没等胖,反倒饿了肚子。有网友调侃,跟中国合作不是小打小闹,而是真格的公平买卖。还有知情人点到根上,说要想圆梦,得先把自己变成靠谱对象。
很多人感慨,世界上不少人做事都想着“既要又要”,但有些事,真不是靠喊口号能解决的。你说,这次印度对中国是真的掏心窝子、想修好合作关系,还是只是临时抱佛脚?要是真想吸引外资回流,光说不练有用吗?
今天,外资的心思也变了。曾经他们觉得印度潜力无限,现在只信规矩和信任。谁还敢再冒险?企业家不是慈善家,亏一次可以,亏两次就没人信了。
有人问,印度是不是还会出新花样?是不是还会打一巴掌,再给个甜枣?说真的,大家都不傻,投资不是“你要我就给”,是“你行我才来”。信任没了,合同也冷了,谁还会回来第二次?
至于未来,很难说。有人觉得,印度会不会再一次把外资骗进去,结果又来一轮“养肥再宰”?或者说,这次是认真的,准备痛改前非?大家都在看,钱在谁手里,心就跟着谁走。
想吸引外资,靠的不是面子,是里子。搞那么多“小九九”,外资怕是也看透了。现在问题来了,印度这次急着示好,真的是想合作,还是只是为了解困?外资的心,能不能捂热?你觉得呢?
配资网前十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